淡豆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垣脾胃治法的对应面有关ldquo脾 [复制链接]

1#

关于脾胃理论,李东垣为第一大家,东垣因处于金元战乱时代,民食多为生冷寒食,摄入营养不足,故病者多表现脾胃阳气损伤。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伤津,胃腑首当其冲这一客观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虽弥补了李东垣学说的部分不足,但仍没有完全补充脾阴的治法,笔者旨在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本篇文章本着当笔记记录的想法来写

先看一些基础理论

《内经》: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所以脾有脾阳和脾阴两方面

《灵枢?本神篇》:脾藏营

《四言举要》:营者阴血

《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出于中焦

《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五邪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这说明营血出自中焦脾脏,可濡养四肢百脉、五脏六腑

那什么情况可以损伤脾阴呢?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所以过食辛辣、灸、膏梁、厚味、饮酒过多等等,渐生积热,火邪耗伤阴液,伤及脾阴,或者久服刚燥之品,误汗误下会伤及脾阴

《笔花医镜》:劳倦伤脾,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

久劳会损伤脾阴,诸虚劳损伤皆可生火,耗伤阴津

《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濡与脾

比如肝火亢胜,肝木横逆乘脾会灼伤脾脏,导致脾阴不足(《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或者心血不足导致营血不足,脾失所藏,则脾阴匮乏,或者肾水不足不能上濡于脾(少阴和太阴先后天的关系),损及脾之润泽,也会损伤脾阴

那脾阴的治法是什么呢?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补之

确定了补脾以甘味为主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恶湿

提示了滋脾阴不能等同于滋他脏之阴,必须顺其特性,选取滋而不腻,补而不燥,行而不滞之品

《素问·刺法论》: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提出了补养脾阴的甘淡实脾大法

那主要药物有什么呢?

张锡纯给出了目前来看最完美的一味药——山药

山药是滋补脾阴的主药

《本经》: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目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山药是适用于脾阴不足的重症的,它除了具有甘淡之味外,还兼有微涩的作用,因此兼具收敛、固涩的功效,滋敛并举,所以滋脾生津力量特别好,对单纯的脾阴不足、脾虚精伤者,疗效尤其明显

此外适用于脾阴不足重症的还有莲米、芡实、糯稻根,可以配合着山药使用

此外一般脾阴不足的病人可以使用*精、粳米、蜂蜜、人乳、黑芝麻等

因为脾为阴脏,得阳始运,脾阴的不足会导致脾阳/气的匮乏,进而生湿,所以可在滋脾药物之中反佐温运,助气化湿

比如脾湿盛者加茯苓、薏苡仁

脾气不足,阴伤及气者可用太子参、扁豆、大枣、饴糖等(在临床上其实脾气虚和脾阴虚常常并存,脾阴虚之日久,阴伤及气而气虚,故脾阴虚常与脾气虚并存,脾气虚则运化无力,阴血生化不足而虚亏;或脾虚运化失常,吐污忘液而阴亏,气虚及阴,而呈现气阴两虚之症;或脾不摄血,长期慢性失血,阴血相滋,血亏阴必损。因此,脾阴虚又常常是继发于脾气虚损之后,临床上常见脾气之虚未复,脾阴之损兼见)

那临床上脾阴虚的症状主要是什么?

首先根据上面的论述,要或多或少有脾虚或脾气虚的见症吧

脾虚基本症:食少纳呆,或食后腹愁,胀不拒技,倦怠乏力,唇色或淡或萎*,舌体瘦小或胖大

脾气虚见症:

口淡不渴,大便溏薄或便秘。

少气懒言,声音低弱。

舌淡有齿印,舌苔白滑,脉缓弱。

面白无华,肢体肥胖或虚浮。

自汗,易于感冒。

脾阴虚见症:

手足烦热(手心尤著),烦闷。

持续低热。

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或不爽,或所食不化。

皮肤干燥,或形体消瘦,面色淡*或萎*。

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微数,或弦细而数。

这样看如果有些复杂的话,可以简化成这样看

1.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脘腹胀满不舒而喜按,形体消瘦

2.手足烦热,心烦恶热,口干不欲饮,唇干。

3.舌质淡红少津,舌苔薄,脉濡而微数。

同时这样的病人往往皮肤干燥不泽甚至皲裂,毛发憔悴,微热缠绵,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这个脾阴虚要和胃阴虚鉴别,两者虽然有时候会互见,但还是有明显症候的区别的,胃阴虚需要用到麦冬、石斛、地*、玉竹、天花粉之类,会有胃脘隐痛或嘈杂感,吞咽梗塞痛,舌光莹红无苔,大便干结难通等,主要在外感病的恢复期能见到,我个人感觉,鉴别点在于这个热是实热还是虚热,虚热就是脾阴虚,实热就是胃阴虚

具体的方药其实组合我觉得倒是很简单,组合起来很灵活,比如山药?芡实?太子参?扁豆?炙甘草,山药?莲米?太子参?炙甘草?茯苓?薏苡仁等,很灵活,这举几个方子,可以参考组方思路

《不居集》中和理阴汤

中气虚弱,脾胃大亏,饮食短少,痰嗽失血,泄泻腹胀,不任耆、术、归、地者

人参一钱,燕窝五钱,山药、扁豆各一钱,莲肉二钱,老米三钱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神散

人参(五钱)白术(五钱,炒)山药(五钱,炒)炙甘草(二钱)白茯苓(一两)白扁豆(一两,炒)

面青啼哭,口出气冷,或泄泻不乳,腹痛曲腰,四肢厥冷。

《慎柔五书》慎柔养真汤

西*参生晒术嫩棉芪甜石莲各钱半淮山药生白芍提麦冬各三钱炙甘草六分北五味二分

煎去头煎,止服二三煎

其实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觉得最重点的在于山药的使用,应用特别广泛,笔者经常会在小孩子中使用,尤其是那种过食油腻肥甘的小孩子,小孩子处于少阳的蕃秀发陈期,过食肥甘会增加肝胆的负担,导致肝木横逆,影响脾胃,出现各种脾胃问题,我经常在用柴胡类方的同时加入山药和淡豆豉,效果特别明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